微信公众号搜"智元新知"关注
微信扫一扫可直接关注哦!

东吴证券张之浩:从理论到落地的 DevOps 体系建设

近日,第四届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峰会、第三届中新(苏州)金融科技应用博览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。大会同期举办的博云“云原生应用与实践”分论坛汇集金融行业头部机构与云原生技术领域专家,共同深刻探讨市场发展格局。

东吴证券信息技术总部副总经理张之浩进行了“东吴证券 DevOps 规划与实践分享主题演讲,以下是演讲实录。

 

演讲实录

尊敬的各位嘉宾、专家,大家下午好!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东吴证券在 DevOps 体系当中的探索和实践,我是东吴证券信息技术总部的张之浩,负责整个研发条线的管理。

 

我进入东吴证券做研发有10多年的时间,见证了东吴证券从0到1建设的整个研发体系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我们走过很多弯路,也发现了很多问题,感谢博云的邀请,今天借这个平台,让我分享一些相关经验。

01 建设背景

今天的分享包括四个部分,第一部分是整个建设背景。近年来整个金融企业,尤其是券商银行,提的较多的概念就是数字化转型,数字化转型面临了很大挑战,一方面对于新兴技术,尤其是创新技术,包括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,人工智能甚至区块链,本身发展就特别快,对研发要求比较高,随着研发技术逐步深入,业务发展对技术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,一方面是客户的需求一直在变化,另一部分是希望技术直接推动业务。原来我们一直在讲,业务引领技术赋能,现在更多讲的是怎么推动整个业务发展,所以从这张图可以看到,我们当时去摘录金融机构做数字化转型相关文章的关键字,出现最大的是组织效能,怎么做变革、怎么做创新,对 IT 人员来说是比较高的挑战。

 

东吴证券从2015年真正开始做独立的自主研发,2015年之前,大多数的研发都依赖于供应商,做简单的二次开发,或是简单的工具研发,并不成体系。2015年研发规模只有20人,项目只有5个。经过几年发展,2021年我们研发队伍已经成量级的上升,现在大概有200多名研发、50多个项目。一个量级的发展,对于研发管理的挑战也很大,比如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管需求、怎么跨团队协作、怎么管理环境,在统一柜台集中交易的使用过程当中,不同的外围系统都会用这个资源,有可能 A 团队做的东西会被 B 团队改掉,那怎么按照规范的方式推动整个研发的流程?有一些东西是手工做的,效率非常低,原来还没有 DevOps 体系,整个工具、所有的研发各自搭一套制品库,带来了很多技术问题。

 

 

2015年之后,我们逐步接触 DevOps 体系,也是近几年各个金融机构接触比较多的理论体系。当时我们的做法跟很多家都不一样,我们不是想用 DevOps 直接建一套平台,而是首先要熟悉这套理论,然后做工具的引入。我们的做法是先拿工具引入到各个项目团队,让大家了解整个 DevOps 的自动化工具、流程化工具,提升所有研发人员的文化和意识,让他们知道,我们的研发是可以按照一个标准化流程去做的。也是近两年来,我们才开始真正去做整个DevOps大的平台搭建与建设,包括后续会建一些 DevOps 体系标准,以及相关成熟度评估。

02 探索历程

我们 DevOps 的探索历程,是从2017年开始的。刚开始没有研发流程,没有统一的研发工具。那时候研发工具五花八门,各个团队背景也不一样,有一些团队是从制造业、或是传统行业去做C++,有一些是从互联网公司挖来做的比较好的敏捷团队,有的是应届毕业生,只有理论一套。

 

 

一开始我们没有整个大的统一工具,2018年开始我们做了一个事情,整个东吴证券研发中心有两个部分,一个是苏州研发中心,还有一部分是上海研发中心,我们把两个研发中心的基础管理类工具全部做了统一,包括项目管理工具、代码库均做了统一,2019年专门成立了质量保障团队,跟传统的团队不太一样,除了承担原有测试团队的功能之外,对整个研发质量和流程做管控,部分项目使用流水线。从2020年的时候,全面推广 Scrum,双态流程越来越高,我们希望是在同一个体系支撑之下做的,我们全面开放 Scrum 流程,并且能够引入自动化工具,实现代码审查,实现一些接口自动化测试。

 

在今年开始,我们正式跟博云合作,就是完成整个 DevOps 大平台的搭建,进行度量持续的改造过程。我们做的第一步,就是统一工具,我们用很多成熟统一的工具,让所有研发人员了解 DevOps 是这么做的,我们之前用 JIRA、Bitbucket、Confluence,这是一个全家桶,我们一直认为在工具的使用当中,并不一定哪个是最合适的,你只要用起来,在这个过程当中都是比较合适的。

 

我们引入了整个 Scrum 模型,包括我在内,很多同事都去考了 Scrum master ,因为我毕业的时候就加入了东吴证券,对于敏捷开发,包括对于 Scrum 模型了解不够深入,经过几年工作之后,也使用了一些工具,知道了 Scrum 模型在整个研发过程的角色、事件、会议、原则。工作一段时间、运营一段时间之后,才真正了解到 Scrum 可以做什么。现在是按照 2-4 周做冲刺迭代,使整个研发团队的效率变得更快,收集需求的速度更快,发布版本也更快,不管业务条线还是客户条线,给予我们的反馈都是比较正能量的。我们原来稳态的开发,按照 CMI 的逻辑去做,做一些文档,做前期的需求分析,做详细设计、概要设计,最后做测试、验收,周期好几个月。业务部门说你们到底做什么,两到三个月都没有成效?现在不一样了,业务部门 2-4 周,就会出一个版本、做上线,另外一点比较好,当我发布了新版本之后,如果出现任何问题,我们可以立刻做回退,这个是第二件事情。

 

 

第三件事情是引入流水线 。我们希望每一件做的事情,都是按照既定的目标去做,我们还可以引入整个自动化环境部署、自动化测试,所有东西不应该是通过“人肉”的方式去做,引入流水线对于传统的研发人员挑战比较高,对于研发的接口测试、单元测试,都有比较高的要求,研发人员写完代码,可以直接上传到内部的 Git 代码仓库,我们通过触发器定时,或是根据事件的触发,对它进行代码抓取、构建,以及最后的发布,也是通过容器技术,可以快速部署整个开发环境、测试环境,甚至是生产环境,这边代码刚提交,那边就打包、编译、上传,甚至发布,Bug 越早发现,修改的成本就越小,如果在生产时已经部署了,再让客户发现对它进行追踪,其实效率就非常低了。

自动化测试分很多种,一方面是做接口测试,一方面做 UI 测试,在这里面,对于研发团队来说往往需要把整个单元测试的覆盖度达到至少 60%-70 %的水平,做的好可以达到80%,研发人员研发代码之后,自然而然做单元测试,就能覆盖到 80% 以上的分支,对于整个研发质量有比较高的提升。

 

03 DevOps平台建设

我们前面讲了引入流程,又做了自动化测试工具,最后回到从底层往上走,怎么规范研发的流程。我讲了要做流水线,这个版本怎么做控制;做了单元测试,测试的规范是怎么样的;代码质量是如何控制、代码分支如何部署,当时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多规范性的东西,但是发现光做规范是不够的,规范是规范,实际操作是实际操作。这个过程当中,我们发现有一些管理是很难到研发团队真正落实的,这个是做了很多工作以后我们遇到的瓶颈,我们规划的事情往往不能够很有效的推广到各个研发团队里去。怎么去落实,这个是我们近期建的一个DevOps的平台建设。

 

 

整个 DevOps 建设平台的目标,是希望通过DevOps 的整个理念,包括使用 Scrum 模型,建设整个研发能效平台,实现从端到端的打通,提升整个研发效率与质量。整体而言,我们希望我们做的事情,第一能够适配各个研发条线的各个技术栈,不管你是做什么的,甚至做各种语言,我的兼容平台,可以兼容所有的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。第二点我希望 DevOps 平台建设搭建出来的东西,是简洁应用的,不影响原有研发人员的研发工具使用和操作习惯,该做 Git 上传代码都OK,他上传之后,我们在平台上做编译和校验。整体而言最后希望通过高效的手段,把整个研发过程完完全全构建出来,比较高效的实现整个研发过程,实现我们整个平台的高效保障,这是我们跟博云共同研发建设 DevOps 平台的总体框架。

 

 

从底向上看,我们之前跟博云合作过其它的一些技术,从底我们做相关资源的平台整合,或者是去做应用。往上看从左到右,几乎是整个研发的全过程,这里不类举了,每一个点都非常多,包括怎么管代码、怎么管需求、怎么流水线、流水线出来之后度量怎么分析。一个研发团队,站在我的角度来说,我很关心比如说现在有50个研发项目组,怎么看代码好坏、研发是不是达到既定的目标、怎么看项目进度、原有的软件图是否能满足我们要求,在做整个 DevOps 平台的时候,我们通过这种建设,能够在原有代码和项目的管理基础上,为所有的项目组提供相关的服务。

再往上是整个大的门户,所有需要看到的数据、所有度量的指标、所有的流水线进行哪一步、出现了哪些问题,通过整个平台都可以看得到。

 

这个是项目里面的截图,整个研发流程,变得可视化了,而不是像以前的黑盒,通过传统汇报的机制,项目进行百分之多少,写一个日报,以前经常去做分解,去做 WBS 分解,现在通过平台完全看得到流水线状态,整个研发状态、研发的人每天在做什么事情,把流水线展开之后,看得到每一个阶段编译的时间是什么样的、涉及到的需求有哪些、最后是不是有出现问题、出现问题我的日志是怎样的,都可以追踪出来。

 

 

平台建好之后,能实现整个研发过程的数据可追踪,原来研发是黑盒,现在从需求设计到最后的上线,每一个阶段都看得到,而且是以版本作为一个中心,从需求开始是哪个版本,已经确定下来,这个需求是谁写的代码、哪个版本的代码、什么时候构建的流水线、什么时候做流水线的部署等等,我都可以追踪出来,其中有一个阶段出现问题,在测试环境发现一个 Bug 之后,很快就可以定义到这个代码是谁,在什么时候写的,根据哪个需求做开发,整体以版本做测试,有效提升研发过程和效率,很快能追踪问题,发现问题,数据有了之后可以做度量。

有了数据之后,可以度量整个研发,以前最大的痛点,我们的研发团队,来自各个不同行业,也有一些应届毕业生,对整个度量自己心理都没数,自己做的东西总觉得很辛苦。有数据之后,可以做度量,一方面所有的精细化数据,每一个程序员做什么、研发工程师每天写了多少代码代码覆盖率是多少、测试之后跑的结果怎么样,通过精细化管理,为所有研发测试人员提供改进手段和数据,通过 DevOps 平台建设,使得原来手工做的东西全部通过自动化实现,做 DevOps 平台的时候是和博云联合开发,各家做 DevOps 一定有自己的不同想法,我们需要跟各家的实际情况做定制,我们在东吴证券做了大量的指标计算也好,做流水线配置也好,这个是比较关键的,最后我们相对来说通过研发度量的数据分析,能够比较准确实现研发过程管控。

 

这是研发度量里面有指标做的截图,做度量指标的时候,并不是 KPI 和度量做绑定,而其实是作为一个改进的参数,让达到知道在工程维度有哪些地方做的不是特别好,项目维度哪个做的不好,整个开发的过程维度,整个团队的协调组织架构过程,以及交付过程中有哪些改进,比如说都是敏捷类开发的,互联网类的项目,我比其它的项目组有什么不同,这个可以做度量和提升的点,我们整体会出一个大的视图,让大家知道我整个度量维度是怎么样的,最后 Scrum 结束之后,有哪些必须要做改进,这个才是关键的点。

 

平台搭建完、度量完成之后,我们还做了一件事情,就是整个 DevOps 的成熟度评测,因为我们希望今年年底参加他们整个三级评测,最主要是以评促建,第二个是提质增效,通过外部视角看到我们研发平台有哪些不足,和行业内、行业外有哪些差距,以提升研发的水平和质量。

04 总结展望

 

至于我们未来要做哪些事情,首先在平台建设完成之后,大家原来用的工具很多,但是平台逐步在用的过程当中,第一是自上而下的推广,平台让大家全部使用起来,但是所有的反馈和持续的建设,一定是从下往上逐步反馈的,所以这个本身来说,就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,我的 DevOps 平台,一定要靠自己运转起来的,不是靠供应商持续给我们提供服务,需要我们自己的研发人员,自己的管控人员持续做度量和分析,最终实现平台真正规范的落地,这个才是我们精细化管理和研发效率提升最主要的方向。

 

 

在整个流程方面,我们在做整个 DevOps 的过程当中,发现其实还有很多流程是需要完善的,我们真正希望通过整个平台实现一体化、一站式,最好是不要有人工介入的全流程的研发过程。

 

云原生三件套,第一是云、容器和云管方面;第二是微服务、服务网格;第三块是 DevOps。怎么把三角套串起来,一方面是通过基础资源的整合,另外是通过 DevOps 把流程串起来,还有微服务化,怎么能比较有效实现服务的快速部署以及最后上线,对于研发队伍和信息技术比较关键。我们怎么拥抱云原生,接受云原生,我们希望把内外网隔离,我的发布往往是层层审核,最后是手工部署上线,因为我们的信息安全要求,包括系统可用性要求是非常高的,怎么通过云原生技术的手段,提升整个的代码质量、提升整个技术系统的稳定性,这个值得探索,券商端90以上的券商,系统的上线和部署是通过手工方式去做,我们怎么通过云原生能够高效、高可用、可收缩,怎么能够实现系统的线和运营,怎么实现 DevOps 的体系建设,这个是我们未来持续要做的。希望在座的各位将来能够经常跟我们沟通,也希望整个行业在 DevOps 体系的交流越来越多。

以上就是我的分享,谢谢大家。

 

 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dio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