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不能攻,退不能守,家乡回不去,城市留不下……这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现状,他们说自己是漂浮着的“无根人”。
正如近日俞敏洪在直播对话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时所说的那样:实际上现在人的退身之所变少了,甚至没有了退路……各种因素下,他们只能往前进。
当焦虑被理解时,年轻人纷纷留言:城市容不下肉体,故乡放不下灵魂,老俞,扎心了!
#202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#
2022年的年轻人,焦虑之外,无奈更多。没有退路的,何止是大城市的年轻人。
受表哥影响,23岁的王明的理想就是毕业去大城市做程序员,进大厂拿高薪……可惜他是2022年的毕业生,这一切因此变得遥不可及。
对于他而言,毕业似乎就是失业,投了几百份简历有互动的寥寥无几,只能不断降低要求。现在的他仍在为在家乡找一份稳定双休的工作努力准备着。
前几天看到“某汽车公司毁约20位应届生”的热搜,王明不禁叹息,也许他们就是“不幸”的一代人,也许这特殊的年份中理想本来就是奢侈的事情。
根据教育部数据所示,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预计将超过千万。在庞大的人数+反复的疫情+严峻的经济形势等多重冲击下,不管是考研、考公还是就业,2022年的毕业生要面临的竞争都非常大,关于应届生职业规划,给出以下建议:
明确方向——考研、考公、就业、创业?这四条路,哪条都不会太容易。对于在人生新起点的应届生们,此刻的选择更为重要,这可能决定着你们的人生走向。花足够精力选择一份接下来你愿意付出10000小时去做的事情,势在必行。选择要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理想,也要参考身边前辈的现状,还要兼顾当下就业环境,多沟通也多思考,心中有数才能做到理智选择。
精进自己——目前可能很多同学面临着找工作或者备考的空窗期,即使没有事情可做也不要让自己闲下来。作为一个准职场新人,需要提升的东西还有很多,可以利用这段时间,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主动去学习对应技能或者考取相关证书,提升自己的优势。
稳定心态——应届生身份对考公考编进大厂都很有利,很多岗位都只针对应届生开放,所以签署“三方就业协议”要谨慎。把握好校招机会,职业目标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整,但不要因为着急就胡乱投递简历甚至大幅度降低要求,保护好自己五险一金等权益。除了考虑福利待遇,还要更重视岗位成长和行业前景,做好长久职业规划。夯实基础才能平步青云,今年这届毕业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代。2022年,愿你努力,但别焦虑,因为年轻,皆有可能,沉着应对,静待花开。
26岁的李红,在教培行业做了3年的辅导老师,“双减”之后见证了公司一批又一批裁员,终于也迎来了自己的离职。#跳槽那些事儿#
与往年不同,受行业和疫情影响,今年的求职显得格外艰难。待业5个月,新工作没有任何进展,上周看到“某教培机构宣称不招25+岁大龄教师”的消息,李红焦虑至极。
她渴望留在大城市,看着空窗期时间越来越长,李红想到转行,却也因为年龄经验等因素犹豫不决。
一般而言,一个人3~5年才能真正进入某个行业,10年左右才能做到精通。转行意味着你要放弃之前的所有积累,在新的领域从零开始。做决定前先要认清自己,看清市场,权衡成本,想好退路。关于转行,有两个建议:
避免情绪化转行——想想当前行业自己的积淀和前景,以及转行的原因是不是一时冲动。很多人在压力之下急于摆脱困局盲目转行,结果对新领域的行业规则不了解,工作模式与节奏不能适应,把自己推向了另一个“坑”,要付出的代价更多。
择优选择控制变量——转行的方向选择至关重要,建议不要跟风热门行业,任何行业都会面临衰退阶段。在选择行业时,多关心时事新闻,时刻关注国家政策。锁定行业后也要多做调研,身边的人脉也要用起来,和当前从事该行业的人多交流,汲取经验。确定方向后还要控制变量,行业、岗位、职级,最好别一起变,否则要面对的挑战将会非常大。“跳槽穷仨月,转行穷三年”。大龄转行,请三思而后转。要有必成的决心,也要留失败的后路。
32岁的许文,在北京拿着2万多的工资,虽然说比在家乡能挣得多点,但远远不足以支撑他在大城市立足。思虑再三他终于下定决心回老家,但在小城市的生活仿佛并没有比北京轻松多少。
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私企的岗位还算对口,工资只能给到4.5k,五险一金也没有。最主要的是这里的工作枯燥乏味,让许文的每一天都过得很绝望。
从北京到家乡,对于许文而言仿佛穿越了整个宇宙。大城市前路未卜,小城市从头开始更难。放不下肉体的北京,容不下灵魂的家乡,没钱没背景的年轻人到底何去何从?
留在大城市——如果你有过硬的本事,有强大的抗压力,现在的工作还算满意,那建议再加把劲,毕竟大城市可能性更多。在大城市稳定下来之后,资产增值、个人发展都会得到城市助力,后代的压力也会相对小一点。
回家乡生活——回老家不意味着躺平,不少人会选择在大城市积累一定经济基础和专业能力,回老家买房结婚,考事业编。离家近,压力小,照顾父母也很方便。不过小城市也要面临经济压力,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会更艰难。不管是在大城市寻梦还是小城市坚守,前进都是必然,所谓的退路,不过是另外一个方向前进的道路。或许对于更多人而言,离开家乡去大城市,是为了更好地归来。
#35岁失业了,该怎么办#
对于35岁在大连定居的广志而言,压力来自工作,也来自生活。上有四个老人要供养,下有两个孩子要上学,这是一个不敢随便停下的年纪。
在目前的公司做了快10年,工龄越来越长,薪资却稳如泰山。新来的领导比自己小2岁,新来的员工比自己赚得多,最近的他心态极其不平衡。
广志也想过跳槽,毕竟这是最快速的涨薪途径。投了一段时间简历后他也终于明白:35岁在职场已经不再是有竞争力的年纪,甚至连考公务员的退路也没有了。
“35岁现象”是个人发展瓶颈,也是职场生态现状。是人就会衰老,是职场就难免有“年龄歧视”,打工人该如何避免“年龄天花板”困局呢?
认真考量所处行业——所谓“年龄天花板”是有一定行业属性的,有些行业越老越吃香,有些行业则更偏爱年轻人。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,在择业或转行时,除了薪资待遇等短期收获外,也要考量行业的“年龄天花板”问题。
终身学习提升自我——信息化时代知识技能加速更新,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职场要求。升职就是突破“年龄困局”的有效途径之一:工程师可能30岁就是天花板了,经理总监大概40岁左右……随着层级升高,年龄天花板也会越来越高甚至消失。如果无法走升职路线,不妨走专家路线,成为“稀缺”人才,对于公司来说,你的替换成本越高,你的职场路就越“稳”。35岁应该是什么状态, 升职加薪?中年危机?逐渐油腻……其实,路都是自己选择并闯出来的,人生的轨迹本来就是各有不同,做好规划,不断提升,职业生涯才能顺利前行。
每个时代都是新的征程,每一代人都有新的挑战。气候异常、病毒肆虐,2022年的征程不算顺利;就业困难、失业欠债、被迫转行,2022年的打工人也要面临更严峻的考验。
但我们坚信困难只是一时的,没有撤退可言,不如前进再说。扛过疫情,必将所向披靡。
疫情发生后,你的工作怎么样?工资有没有受影响?职业规划还在正轨吗?评论区说说吧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dio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