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解Vue打包优化之code spliting

在http1的时代,比较常见的一种性能优化就是合并http的请求数量,通常我们会把许多js代码合并在一起,但是如果一个js包体积特别大的话对于性能提升来说就有点矫枉过正了。而如果我们对所有的代码进行合理的拆分,将首屏和非首屏的代码进行剥离,将业务代码和基础库代码进行拆分,在需要某段代码的时候再加载它,下次若再需要用则从缓存中读取,一来可以更好地使用浏览器缓存,再者就是可以提高首屏加载速度,很好提升用户的体验。

核心思想

业务代码和基础库的分离

这个其实很好理解,业务代码通常更新迭代很频繁,而基础库通常更新缓慢,这里做拆分的话可以充分利用浏览器缓存来加载基础库代码。

按需异步加载

这个主要解决首屏请求大小的问题,我们在访问首屏的时候只需要加载首屏所需的逻辑,而不是加载所有路由的代码。

实战

最近,采用vuetify改造了一个内部系统,一开始用了最常用的webpack配置,功能很快开发了,可是一打包,发现效果不是很明显,打出很多大包

这里我们看下打包分布,这里使用的是 webpack-bundle-analyzer,可以很清晰的看到 vue 和 vuetify等模块都有出现 被重复打包的情况。

这里我们先贴一下配置,一边一会儿分析时用:

const generateHtml = new HtmlWebpackPlugin({
title: '逍遥系统',template: './src/index.html',minify: {
removeComments: true
}
})

module.exports = {
entry: {
vendor: ['vue','vue-router','vuetify'],app: './src/main.js'
},output: {
path: path.resolve(dirname,'./dist'),filename: '[name].[hash].js',chunkFilename:'[id].[name].[chunkhash].js'
},resolve: {
extensions: ['.js','.vue'],alias: {
'vue$': 'vue/dist/vue.esm.js','public': path.resolve(
dirname,'./public')
}
},module: {
rules: [
{
test: /.vue$/,loader: 'vue-loader',options: {
loaders: {
}
// other vue-loader options go here
}
},{
test: /.js$/,loader: 'babel-loader',exclude: /node_modules/
},{
test: /.(png|jpg|gif|svg)$/,loader: 'file-loader',options: {
objectAssign: 'Object.assign'
}
},{
test: /.css$/,loader: ['style-loader','css-loader']
},{
test: /.styl$/,'css-loader','stylus-loader']
}
]
},devServer: {
historyApiFallback: true,noInfo: true
},performance: {
hints: false
},devtool: '#eval-source-map',plugins: [
new BundleAnalyzerPlugin(),new CleanWebpackPlugin(['dist']),generateHtml,new webpack.optimize.CommonsChunkPlugin({
name: 'ventor'
}),]
}

if (process.env.NODE_ENV === 'production') {
module.exports.devtool = '#source-map'
// http://vue-loader.vuejs.org/en/workflow/production.html
module.exports.plugins = (module.exports.plugins || []).concat([
new webpack.DefinePlugin({
'process.env': {
NODE_ENV: '"production"'
}
}),new webpack.optimize.UglifyJsPlugin({
sourceMap: true,compress: {
warnings: false
}
}),new webpack.LoaderOptionsPlugin({
minimize: true
})
])
}

CommonChunkPlugin

ventor入口这里我们发现并没有筛选出所有引用的node_module下的模块 ,比如axios,所以导致打包到了app.js里了,这里我们做下分离

那这里又出现个问题了,我不可能手动去手动录入模块,这时我们可能需要 自动化分离 ventor,这里我们需要引入 minChunks,在配置中我们就可以对所有mode_module下所引用的模块进行打包 修改配置如下

new webpack.optimize.CommonsChunkPlugin({
name: 'vendor',minChunks: ({ resource }) => (
resource &&
resource.indexOf('node_modules') >= 0 &&
resource.match(/.js$/)
)
}),

经过上面几步的优化,我们再看看文件分布,会发现node_module下的模块都收归到了vendor下了。

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经验,就是在一个项目中可以专门针对node_module下的模块进行打包优化。但是这里细心的你可能发现codemirror组件不也是node_module中的么,但为啥没被打包进去反而重复打包到其他单页面了呢,其实这里是因为在commonChunk中使用name属性其实也就意味着只会沿着entry入口去找寻所依赖的包,由于我们的组件采用的是异步加载,故这里就不会去打包了,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下,现在我们去掉dbmanage和system页面的路由懒加载改为直接引入

import(/* webpackChunkName: "dbmanage" */'../views/dbmanage.vue') // const system = () => import(/* webpackChunkName: "system" */'../views/system.vue') import dbmanage from '../views/dbmanage.vue' import system from '../views/system.vue'

这时我们重新打包可以发现,codemirror被打包进来了,那么问题来了,这样子好么?

async

上面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,不可以的,很明显ventor是我们的入口代码即首屏,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加载这个codemirror组件,我们先把刚才的路由修改恢复回去,但是这时又有了新问题,我们的codemirror被同时打包进了两个单页面,并且还有些自己封装的components,例如MTable或是MDataTable等也出现了重复打包。并且codemirror特别大,同时加载到两个单页面也会造成很大的性能问题,简单说就是,我们在访问第一个单页面加载了codemirror之后,在第二个页面其实就不应该再加载了。 要解决这个问题,这里我们可以使用 CommonsChunkPlugin 的 async 并在 minChunnks 里的count方法来判断数量,只要是 重用次数 超过两个包括两个的异步加载模块(即 import () 产生的chunk )我们都认为是 可以 打成公共的 ,这里我们增加一项配置。

( count >= 2 ),})

再次打包,我们发现所有服用的组件被重新打到了 0.used-twice-app.js中了,这样各个单页面大小也有所下降,平均小了近10k左右

可是,这里我们发现vuetify.js和vuetify.css实在太庞大了,导致我们的打包的代码很大,这里,我们考虑把它提取出来,这里为了避免重复打包,需要使用external,并将vue以及vuetify的代码采用cdn读取的方式,首先修改index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