换句新潮的说法就是:
“你是在玩儿微信里的公域流量还是私域流量?”
如何判断公域还是私域?根据用户的使用场景。
如果用户的使用场景是“吃喝玩乐上班上课”,那就是在玩儿公域流量。
如果户的使用场景是“公众号 朋友圈 聊天”,那就是玩儿私域流量。
姜太公公观点:本文将讨论小程序下的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核心差别。并且在明天文章中探讨小程序中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玩儿法。
大海上看小船
淘宝店主想多卖货,过去怎么办?需要买直通车,需要冲击金钻,需要提高淘宝搜索排名。这面向的是“公域流量”。
现在怎么办?搞粉丝群,搞社群,把“公域流量”拉出一部分到自己的“私域流量”。
为什么要搞私域流量?在选择爆炸的情况下,用户的每次选择都是站在一个茫茫的大海上。海上满满的都是船。用户会看到离他近的船,或者体量大的船。
小船的被看到的机会,很少。
私域流量的存在带来了什么?天崩地裂,大海被拆分成很多“浅水湖”。
我是一艘小小船,用户在“大海”上看不到我,我就开进他身边的“浅水湖”。
每日优鲜,玩儿的是公域流量。干死了无数生鲜电商,成为了用户在海上可以看的到的大船。
而社区团购生鲜,玩儿的是私域流量,通过一个个宝妈建立的微信群,拼团买生鲜。
公域流量是中心化的,这种模式下火的是“规模经济”。赢家因为规模增大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高。规模增大后,成本分摊得更低,获客成本更低。
所谓赢家通吃。
私域流量去中心化的,这一次,“规模效应”失效了。
正所谓 场下格斗没套路,乱拳打死老师傅。
微信中的“关系”形成了天然的壁垒。导致了去中心化。
大海,因为这些关系的存在,变成了“浅水湖”。
如何建立私域,需要和用户建立关系。比如建立公众号,成立社群,或者直接和用户的朋友建立关系。建立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住“私域的入口”。越强的关系,越强的互动,私域流量的质量越好
截然不同的玩儿法
微信中的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,玩儿法完全不同。
Fogg模型阐述了如何让行为发生。Fogg模型认为一次行为的发生需要具备三个要素,缺一不可。这三个要素是: 动机,成本,触发点。
举一个例子,一家饭馆想吸引用户走进来吃饭。这个行为的发生需要如下条件:
- 动机:顾客想吃饭
- 成本:顾客兜里有50块钱,这家饭馆人均消费30元。顾客有“支付的能力”
- 触发点:顾客走到饭馆旁边,看到饭馆“吸引人的招牌”
要完成这次行为,三个要素缺一不可。
公域流量 和 私域流量的区别在于,这三个要素出现的顺序不同。公域流量是“动机”驱动行为,私域流量是“触发点”驱动行为。
用户想听歌,于是打开某易云音乐APP。用户记得它的位置在手机第2屏的第3排,然后轻松的找到,然后点开。
私域流量下,用户通过“群”“聊天”“公众号”的触发点,获得了一个动机。
好友发给我一个“毛衣”拼团链接,看着还挺实惠的。天气真的变冷了,我也需要一件。
两者行为的驱动点完全不同。所以,给小程序开发者的建议是:
如果你是玩公域流量,你需要降低“主动触发”下的用户摩擦。在用户有一个动机的时候,帮助她迅速完成行为。做到用户所想即所得,让用户快速找到你的软件。用户心理想要的是,don’t make think,don’t make wait。
用户找到你的小程序很便捷,就搞好小程序;如果小程序做不到,就将小程序作为引流工具,把用户像APP沉淀,通过APP形成肌肉记忆。
如果你是玩私域流量,你需要降低“被动触发”下对用户的打扰。
emmm,这,真的有点复杂哦!
具体如何做,看万字解析(3)。
总结一下啦
- 微信开放了自己的社交关系,将流量划分为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。私域流量是去中心化的,导致“规模效应”失效。
- 私域流量更多是被动触发,公域流量是主动触发。如果你是玩公域流量,你需要降低“主动触发”下的用户摩擦。如果你是玩私域流量,你需要降低“被动触发”下对用户的打扰。
相关阅读
#专栏作家#
姜太公公,微信号公众号:grandpa_jiang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。产品老流氓,终身学习者。致力于研究产品方法论,解决小白PM的疑难杂症。
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。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
题图来自 Pexels,基于 CC0 协议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dio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