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公众号搜"智元新知"关注
微信扫一扫可直接关注哦!

【21】面向流水线的指令设计下:奔腾4是怎么失败的?

【计算机组成原理】学习笔记——总目录

引言

本节内容直接总结最重要的部分,原文里有很多故事。

一、重要知识点

1、cpu及计算机整机性能衡量标准【SPEC跑分程序】:

我们其实并不能简单地通过 cpu 的主频,就来衡量 cpu 乃至计算机整机的性能。因为不同的 cpu 实际的体系架构和实现都不一样。同样的 cpu 主频,实际的性能可能差别很大。所以,在工业界,更好的衡量方式通常是,用 SPEC 这样的跑分程序,从多个不同的实际应用场景,来衡量计算机的性能

2、大家判断cpu性能的标准【主频(错误的)】

但是,跑分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是太复杂了。在 Pentium 4 的 cpu 面世之前,绝大部分消费者并不是根据跑分结果来判断 cpu性能的。大家判断一个 cpu性能,通常只看 cpu 的主频。而 cpu 的厂商们也通过不停地提升主频,把主频当成技术竞赛的核心指标

3、日常 手机/电脑cpu的流水线深度【14级】

Pentium 4 之前的 Pentium III cpu,流水线的深度是 11 级,也就是一条指令最多会拆分成 11 个更小的步骤来操作,而 cpu 同时也最多会执行 11 条指令的不同 Stage。随着技术发展到今天,你日常用的手机 ARM 的 cpu 或者 Intel i7 服务器的 cpu,流水线的深度是14 级

4、奔腾4的流水线深度【20级、31级】

为了达到这个 10GHz,Intel 的工程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决策,就是在 NetBurst 架构上,使用超长的流水线
2000 年发布的 Pentium 4 的流水线深度是多少呢?答案是 20 级,比 Pentium III 差不多多了一倍,而到了代号为 Prescott 的 90 纳米工艺处理器 Pentium 4,Intel 更是把流水线深度增加到了 31 级

要知道,增加流水线深度,在同主频下,其实是降低了 cpu性能。因为一个 Pipeline Stage,就需要一个时钟周期。那么我们把任务拆分成 31 个阶段,就需要 31 个时钟周期才能完成一个任务;而把任务拆分成 11 个阶段,就只需要 11 个时钟周期就能完成任务。在这种情况下,31 个 Stage 的 3GHz 主频的 cpu,其实和 11 个 Stage 的 1GHz 主频的 cpu性能是差不多的。事实上,因为每个 Stage 都需要有对应的 Pipeline 寄存器的开销,这个时候,更深的流水线性能可能还会更差一些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5、Pentium 4失败的原因【功耗大、性能差】

Pentium 4 最终成为 Intel 在技术架构层面的大失败的原因:
一个,自然是我们在第 3 讲里讲过的功耗问题提升流水线深度,必须要和提升 cpu 主频同时进行。因为在单个 Pipeline Stage 能够执行的功能变简单了,也就意味着单个时钟周期内能够完成的事情变少了。所以,只有提升时钟周期,cpu 在指令的响应时间这个指标上才能保持和原来相同的性能

同时,由于流水线深度的增加,我们需要的电路数量变多了,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晶体管也就变多了。

主频的提升和晶体管数量增加都使得我们 cpu 的功耗变大了。这个问题导致了 Pentium 4 在整个生命周期里,都成为了耗电和散热的大户。而 Pentium 4 是在 2000~2004 年作为 Intel 的主打 cpu 出现在市场上的。这个时间段,正是笔记本电脑市场快速发展的时间。在笔记本电脑上,功耗和散热比起台式机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了。即使性能更好,别人的笔记本可以用上 2 小时,你的只能用 30 分钟,那谁也不爱买啊!更何况,Pentium 4 的性能还更差一些。

第二个,就是上面说的流水线技术带来的性能提升,是一个理想情况。在实际的程序执行中,并不一定能够做得到
还回到我们刚才举的三条指令的例子。如果这三条指令,是下面这样的三条代码,会发生什么情况呢?

int a = 10 + 5; // 指令1
int b = a * 2; // 指令2
float c = b * 1.0f; // 指令3

我们会发现,指令 2,不能在指令 1 的第一个 Stage 执行完成之后进行。因为指令 2,依赖指令 1 的计算结果。同样的,指令 3 也要依赖指令 2 的计算结果。这样,即使我们采用了流水线技术,这三条指令执行完成的时间,也是 200 + 300 + 600 = 1100 ps,而不是之前说的 800ps。而如果指令 1 和 2 都是浮点数运算,需要 600ps。那这个依赖关系会导致我们需要的时间变成 1800ps,和单指令周期 cpu 所要花费的时间是一样的。

依赖问题:数据冒险(后一条指令的输入依赖前一条指令的输出)、结构冒险、控制冒险。

对应这些冒险问题,我们也有在乱序执行、分支预测等相应的解决方案。我们在后面的几讲里面,会详细讲解对应的知识。

但是,我们的流水线越长,这个冒险的问题就越难一解决。这是因为,同一时间同时在运行的指令太多了。如果我们只有 3 级流水线,我们可以把后面没有依赖关系的指令放到前面来执行。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乱序执行的技术。比方说,我们可以扩展一下上面的 3 行代码,再加上几行代码

int a = 10 + 5; // 指令1
int b = a * 2; // 指令2
float c = b * 1.0f; // 指令3
int x = 10 + 5; // 指令4
int y = a * 2; // 指令5
float z = b * 1.0f; // 指令6
int o = 10 + 5; // 指令7
int p = a * 2; // 指令8
float q = b * 1.0f; // 指令9

我们可以不先执行 1、2、3 这三条指令,而是在流水线里,先执行 1、4、7 三条指令。这三条指令之间是没有依赖关系的。然后再执行 2、5、8 以及 3、6、9。这样,我们又能够充分利用 cpu 的计算能力了。

但是,如果我们有 20 级流水线,意味着我们要确保这 20 条指令之间没有依赖关系。这个挑战一下子就变大了很多。毕竟我们平时撰写程序,通常前后的代码都是有一定的依赖关系的,几十条没有依赖关系的指令可不好找。这也是为什么,超长流水线的执行效率发而降低了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二、总结【个人总结的重点】

  • 奔腾4是失败的原因:

    • 1)提升流水线深度(20级、31级)—>增大主频(10G)—>晶体管增加—>功耗变大用户使用时间变短;
    • 2)由于有指令 依赖问题【数据冒险、结构冒险、控制冒险】的存在—>流水线深度的增加,会使解决依赖问题又会是一个大问题—>超长流水线的 执行效率降低,性能更差了。
  • cpu 乃至计算机整机的性能: 不能简单地通过 cpu 的主频来衡量。因为不同的 cpu 实际的体系架构和实现都不一样。同样的 cpu 主频,实际的性能可能差别很大。

  • 在工业界,更好的衡量方式通常是:用 SPEC 这样的跑分程序,从多个不同的实际应用场景,来衡量计算机的性能

 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【计算机组成原理】学习笔记——总目录
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jb51.cc/wenti/3288277.html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dio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