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公众号搜"智元新知"关注
微信扫一扫可直接关注哦!

中暑了有什么症状?怎么办?

中暑是体温调节失灵导致的危急状态,初期头晕口渴,严重时意识模糊、高热抽搐,须立即转移至阴凉处、降温并送医。

中暑,说白了就是身体在高温下“罢工”了,核心问题是体温调节失灵。初期可能只是觉得头晕、口渴,但发展下去,会出现意识模糊、皮肤灼热、甚至抽搐昏迷。一旦发现这些严重症状,当务之急是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处,松开衣物,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,比如用湿毛巾擦拭身体,同时尽快寻求医疗帮助。这可不是小事,处理不及时真的会危及生命。

解决方案

当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中暑症状时,行动必须迅速而果断。

迅速转移: 立即将患者带离高温环境,转移到有空调的室内、风扇下,或至少是阴凉通风的地方。哪怕只是几步路的距离,也要尽快。

解开衣物: 帮患者松开或脱掉过紧、过厚的衣服,特别是领口、袖口和腰部,以便散热。

物理降温: 这是关键。

用冷水或凉水浸湿的毛巾、床单擦拭患者的皮肤,尤其是颈部、腋下、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,这些地方降温效果最好。

有条件的话,可以用冰袋敷在这些部位,但要注意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太久,以免冻伤。

用风扇对着患者吹,加速水分蒸发带走热量。

如果患者意识清醒,可以引导他们小口饮用凉水、淡盐水或运动饮料,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。但如果患者意识不清或出现呕吐,绝不能强行喂水,以免呛咳。

密切观察: 在等待专业医疗救助期间,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和意识状态。

紧急就医: 如果患者出现高烧(体温超过40℃)、意识模糊、抽搐、昏迷等严重症状,务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,这已是医疗急症,一刻都不能耽搁。

中暑和热衰竭有什么区别?为什么了解这些很重要?

很多人对中暑和热衰竭的概念有些模糊,觉得反正都是“热病”。但从临床角度看,它们之间存在本质区别,而了解这些,对我们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,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安危。

热衰竭 (Heat Exhaustion) 通常是身体在高温下长时间活动,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,体温调节系统虽然还在工作,但已经不堪重负。它的症状包括大量出汗、皮肤湿冷或苍白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肌肉痉挛、虚弱无力、脉搏快而弱,体温可能正常或略有升高(通常不超过40℃)。热衰竭的身体仍有能力通过出汗来降低体温。

中暑 (Heatstroke) 则是更严重的阶段,意味着身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彻底“崩溃”了。核心体温会迅速升高,通常超过40℃,而且最典型的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,比如意识模糊、烦躁不安、谵妄、抽搐,甚至昏迷。中暑患者的皮肤可能变得干燥发热,也可能仍然湿润(尤其是在剧烈运动后)。中暑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,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并寻求医疗干预,可能导致永久性器官损伤甚至死亡。

为什么了解这些很重要?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我们应对的紧急程度和方式。热衰竭通常可以通过自我降温、补充水分和休息来缓解,虽然也需要重视,但通常不至于立即危及生命。而中暑,则需要立即送医,刻不容缓,任何延误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后果。区分两者,能让我们在面对高温不适时,做出更明智、更及时的判断。

如何预防中暑?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?

预防中暑,其实就是一场与高温的“博弈”,关键在于未雨绸缪,而不是等到身体亮红灯才想起来。日常生活中,有很多简单却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中暑的风险。

保持充足水分: 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。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,那时身体已经开始缺水了。在高温天气下,即使不口渴也要定时小口饮水,白开水是最好的选择。避免大量饮用含糖饮料、酒精和咖啡,它们反而可能导致脱水。如果出汗量大,可以适当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,以补充流失的电解质。

合理穿着: 选择浅色、宽松、透气性好的棉麻衣物,这有助于汗液蒸发,带走身体热量。别小看一件衣服的作用,它能有效减少阳光直射和热量吸收。

避免高温时段外出: 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段(通常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)进行户外活动或剧烈运动。如果必须外出,请做好防晒,比如戴宽边帽、打遮阳伞、涂防晒霜。

创造凉爽环境: 在室内,尽量使用空调或风扇来降低环境温度。如果家里没有空调,可以拉上窗帘阻挡阳光,并在房间里放置一盆水或湿毛巾,利用蒸发降温。定期冲凉或洗澡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
循序渐进适应: 如果你打算进行户外活动或从凉爽地区前往炎热地区,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。不要一下子就进行高强度运动,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暴露时间。

关注身体信号: 身体是最好的预警系统。一旦感到头晕、恶心、乏力等不适,立即停止活动,寻找阴凉处休息,并补充水分。千万不要硬撑。

合理饮食: 多吃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多摄入蔬菜水果,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。避免油腻、辛辣的食物,它们会增加身体的代谢负担。

哪些人群更容易中暑?特殊情况需要注意什么?

虽然每个人在高温下都有中暑的风险,但有些人群对高温的耐受性更差,更容易受到中暑的威胁。了解这些高危人群,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预防和关注。

婴幼儿和老年人:

婴幼儿: 他们的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,出汗功能不完善,且无法自主表达不适,非常容易中暑。绝对不能将婴儿或儿童单独留在停放的汽车内,即使只是短时间。

老年人: 随着年龄增长,身体对温度变化的感知能力减弱,汗腺功能下降,口渴感也可能不明显,容易脱水。此外,许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,并服用多种药物,这些都可能影响身体的散热能力。

慢性病患者: 患有心脏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疾病(如痴呆症、精神分裂症)的人,由于身体调节能力受损或药物影响,更容易中暑。例如,某些利尿剂会增加脱水风险,而一些精神科药物可能影响汗腺功能。

户外工作者和运动员: 长期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,如建筑工人、环卫工人、运动员等,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并大量出汗,身体水分和电解质流失严重,中暑风险极高。

服用特定药物的人: 一些药物,如抗组胺药、抗抑郁药、镇静剂、利尿剂、某些高血压药物等,可能会干扰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,增加中暑风险。

肥胖者: 肥胖人群的身体脂肪含量较高,散热效率相对较低,因此更容易中暑。

特殊情况:

密闭空间: 在不通风的汽车内、密闭的房间或温室里,即使外部气温不是特别高,内部温度也会迅速升高,造成极高的中暑风险。

湿度过高: 高湿度会阻碍汗液蒸发,使身体难以通过出汗来降温,从而增加中暑的风险。

突然的热浪: 身体需要时间来适应高温。如果气温突然飙升,身体还没来得及适应,中暑的风险也会增加。

对于这些高危人群,我们尤其需要给予额外的关注和帮助,确保他们有足够的饮水、处于凉爽的环境,并了解中暑的早期症状,以便及时采取措施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[email protected]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